2025年7月,工信部重拳整治电信行业乱象,三大运营商集体承诺“透明消费、明白办理”,誓言优化资费套餐、杜绝隐形扣费。然而,话音未落,陕西宝鸡一位20岁姑娘小王的遭遇,却让这些承诺显得格外讽刺——为了过户一个用了十多年的手机号,她在营业厅、村委会、派出所之间奔波两个月,仍被以“公章不清晰”为由拒绝办理。
小王的手机号尾号0033,是她小学时父亲以奶奶名义办理的,如今已成为她生活不可或缺的“数字身份证”——微信、支付宝、银行卡、健康码、学校系统全部绑定于此。然而,当她尝试过户时,运营商却提出两个“霸王条款”:一是预存1000元话费,承诺每月最低消费100元,绑定20年(累计最低消费2.4万元);二是先让奶奶过户给父亲,父亲再过户给她,并需提供“奶奶是爸爸的妈妈”“爸爸是我的爸爸”等层层证明。
小王选择了后者,却在提交材料后被告知“派出所公章不够清晰”,拒绝办理。这种近乎刁难的流程,与运营商刚刚承诺的“简化服务”形成鲜明对比。更讽刺的是,若小王愿意接受20年高额套餐绑定,过户“10分钟就能办结”。
展开剩余58%运营商为何对“靓号”过户如此苛刻?答案很简单——利益。因此,他们人为制造稀缺性,运营商将普通号码(如0033、520、1314等)包装成“稀缺资源”,通过高额预存、长期合约等方式变相牟利。当然,法拍市场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据悉2025年7月,一个尾号“77777777”的手机号拍出320万元天价,堪比新一线城市一套房。
此外,主要还是因为用户无议价权,运营商掌握号码的绝对控制权,过户条件、直系亲属认定、是否允许转网,全由他们说了算。这种“靓号经济”的本质,是运营商将本应属于用户的数字资产,异化为可反复收割的“虚拟商品”。
就在小王事件曝光前,三大运营商刚刚响应工信部号召,高调宣布“服务升级”,然而,现实却是:政策落地时,基层营业厅仍沿用旧规则,用户仍需面对“证明你爸是你爸”的荒诞要求。这种“承诺归承诺,执行归执行”的割裂,暴露了运营商整改的敷衍态度。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手机号到底属于谁?运营商说号码是“可租赁的虚拟资源”,用户只有使用权,运营商有权设定过户条件;但用户长期使用的号码已是“数字身份”,微信、银行、健康码全绑定于此,理应有完全控制权。现在,这种矛盾在数字时代愈发尖锐,未来,随着数字原住民的老去,数字遗产继承问题(如社交账号、虚拟货币、游戏资产)将更加复杂,若不尽快立法明确数字资产归属,类似纠纷只会愈演愈烈。
小王的遭遇并非个例,从云南的“9999”号码需预存2万元,到山西用户被强加“靓号合约”阻挠携号转网,类似套路屡见不鲜。运营商若真心整改,就应
取消“靓号”歧视性政策,普通号码过户无需高额绑定;简化亲属证明流程,电子政务时代,血缘关系完全可在线核验,这样才算是真正的承诺,并真正的履行承诺,否则,再多的承诺都是“狼来了”,都是欺骗消费者。
数字时代,手机号早已不是一串数字,而是公民的社会通行证,运营商若继续把用户当“韭菜”,终将付出信誉崩塌的代价。
发布于:浙江省真正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