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要选大唐三百年最幸福的诗人,非贺知章莫属。李白流放夜郎,杜甫颠沛流离,王维半官半隐。
只有贺知章,36岁状元及第,50年京官生涯,86岁寿终正寝,这份好运气背后,藏着怎样的人生智慧?
江南才子的科举奇迹显庆四年,贺知章出生在越州永兴一个官宦世家,祖父贺德仁曾任太子洗马,算得上书香门第。
十几岁时,贺知章诗文已在当地小有名气,邻里都知道贺家有个才子,吟诗作赋样样精通。
真正的转折点在武则天证圣元年。
展开剩余90%这一年,武周恢复科举制度,36岁的贺知章踏进长安贡院,面对策问题目,挥笔疾书,武则天亲自阅卷,朱笔点红,殿试第一。
状元!
要知道,唐代进士录取率极低,有"五十少进士"之说,50岁前中进士的人屈指可数,36岁中状元更是凤毛麟角。贺知章成为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明确记载的状元。
金榜题名那天,长安城传为佳话,一个来自江南的青年,凭借一支笔改变了命运。
初入仕途,贺知章被授国子四门博士,这个职位相当于国立大学教授,品级不高,胜在清闲。贺知章在国子学、四门学讲授《孝经》《论语》,远离政治中心,专心学术。
武周政权动荡,官场如履薄冰,贺知章选择了当老师这条最安全的道路。
几年后,表兄陆象先升任宰相,陆象先是出了名的直臣,从不参与党争,专心政务,他特别欣赏贺知章的才学和人品,多次举荐。
"贺兄倜傥多才,是真正的风流之士,我跟其他兄弟离别日久,从来不想念,可要是一天没和老贺聊天,我就觉得胸中顿生鄙吝之气。"
陆象先这句话,道出了贺知章的第一个成功密码:人格魅力。
在陆象先推荐下,贺知章调入太常寺任博士,正式踏上仕途,太常寺掌管礼制祭祀,远离权力斗争的漩涡。
官场生存的智慧密码开元十年,63岁的贺知章迎来人生第二个贵人张说。
张说时任兵部尚书,兼丽正殿修书使,他看中贺知章的学问,奏请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典籍。
这是个关键节点,丽正殿是唐玄宗的文化智囊团,能进入其中的都是顶尖文士,贺知章凭借真才实学,在学术圈站稳了脚跟。
开元十三年,贺知章升任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66岁的年纪,品级已达正四品,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
这年唐玄宗准备封禅泰山,贺知章参与筹备工作,封禅大典是国家盛事,礼仪复杂,容不得丝毫差错,贺知章以丰富的礼学知识,为玄宗制定了详细的仪注。
封禅成功,君臣皆喜,贺知章的声望达到新高度。
开元二十五年,政治风向突变。
太子李瑛被武惠妃诬陷谋反,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一同被废为庶人,随即赐死,张九龄被罢相,李林甫开始专权。
朝堂血雨腥风,人人自危,贺知章怎么办?
史书记载他"尤加纵诞,无复规检",表面看是老了失态,实际是明哲保身,既然政治太复杂,那就装疯卖傻,做个糊涂老头。
这招很管用,李林甫忙着清洗异己,对一个醉醺醺的老诗人没兴趣下手。
开元二十六年,79岁的贺知章被授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这是他仕途的最高峰,正三品,人称"贺监"。
此时的太子已经换成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贺知章以高龄重新获得重用,足见其政治智慧。
掌管皇家藏书的秘书监,听起来清闲,实际权重,贺知章可以接触到海量典籍,也能为皇室提供文化咨询,这个位置进可攻,退可守。
天宝元年,贺知章84岁。
这年冬天,长安紫极宫内,一场注定载入史册的相遇正在发生。
42岁的李白初到长安,怀着满腔抱负却无人赏识,偶然间在道观遇到了声名显赫的贺监。
贺知章读李白新作《蜀道难》,惊为天人:"公非世间凡人,一定是天上的太白金星谪谪下凡!"
"谪仙人"这个千古美名,就是84岁的贺知章送给42岁李白的见面礼。
两人相见恨晚,到酒肆痛饮,贺知章身上没带银子,二话不说解下腰间金龟,抵押换酒。
李白连忙阻拦:"这是皇上御赐的官服饰品,怎能拿来换酒?"
贺知章仰天大笑:"这算什么?今日遇到仙人,岂能让金龟妨碍我们的雅兴?"
金龟换酒,传为佳话,更重要的是,贺知章向玄宗举荐李白,让诗仙得以供奉翰林。
一个84岁的老人,一个42岁的中年人,忘年之交背后是惺惺相惜。
激流勇退的完美谢幕天宝二年秋,85岁的贺知章病了一场,差点死去,死里逃生后,他想通了。
政治越来越险恶,李林甫权倾朝野,太子李亨如履薄冰,自己年事已高,该知进退了。
贺知章上疏请求致仕,要求回乡当道士。
玄宗舍不得这位老臣,几次挽留,贺知章态度坚决,玄宗只好同意,临别前,玄宗问还有什么要求。
贺知章想了想:"臣有一犬子,尚未取名,若陛下赐名,实为老臣归乡之荣。"
玄宗欣然答应:"信乃道之核心,孚者,信也,卿之子宜名为孚。"
贺知章拜谢受命,回家后越想越不对劲:皇上太会玩了,我是吴地人,"孚"字是"爪"下加"子",他给我儿子起名"孚",岂不是叫我儿子"爪子"?
这个细节很有趣,即使到了85岁,贺知章依然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
天宝三年正月初五,贺知章离京归乡的日子到了,这一天,长安城倾城而出。
玄宗亲自赋诗送别,皇太子李亨率文武百官在长乐坡设宴饯行,参与者写诗三百多首,场面空前盛大。
史书记载:"重令入阁,诸王以下拜辞。上亲制诗序,令所司供帐,百寮饯送。"
一个文官能享受这种待遇,唐朝绝无仅有。
玄宗御制诗云:"遗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字里行间满含不舍,更透露出对贺知章品格的敬佩。
贺知章还获得了实际好处:镜湖剡川一曲,作为养老之地。
离京50年,重回故乡,山阴道上,86岁的贺知章感慨万千,半个世纪的光阴,物是人非。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首《回乡偶书》,写尽了游子归乡的复杂心境,孩子们不认识这个白发老人,好奇地问他从哪里来。
50年前踌躇满志的青年状元,如今成了乡间陌生的客人。回到家乡,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在千秋观中度过最后时光。
天宝三年冬,贺知章病逝,享年86岁。
一生经历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50年仕途平稳,从无贬谪,在那个诗人多薄命的时代,这样的人生几乎是奇迹。
乾元元年,唐肃宗追赠贺知章礼部尚书,昔日的太子,没有忘记这位可敬的老师。
幸运背后的人生密码贺知章为什么这么幸运?
第一,选择大于努力。36岁中状元后,他没有急于在政坛发力,而是选择了相对安全的文职,当老师、修典籍、管图书,都是避开政治漩涡的明智之举。
第二,人品即财富。陆象先的赏识,张说的提拔,玄宗的信任,李白的友谊,都源于他的人格魅力,"清谈风流"四个字,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第三,懂得进退。政治风向变化时,他装疯卖傻;太子被废时,他明哲保身;年老力衰时,他激流勇退,每一步都恰到好处。
第四,真才实学。诗歌、书法、礼制、经学,样样精通。《咏柳》《回乡偶书》传诵至今,草书《孝经》流传到日本。硬实力是他立身之本。
第五,时代机遇。他赶上了开元盛世,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政治相对宽松,给了文人发展空间。
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不计较。
贺知章不计较官位高低,不计较名利得失,不计较恩怨是非,这种超脱让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如鱼得水。
反观李白,才华横溢却恃才傲物,得罪了不少人。杜甫忧国忧民却不善变通,仕途坎坷。王维虽然圆融,却始终在入世出世间纠结。
只有贺知章,把人生活成了一首轻松的诗。
86年人生,50年仕途,从状元到贺监,从长安到故乡,他见证了盛唐的辉煌,也预见了危机的来临。
最终全身而退,寿终正寝。
这不仅是个人的幸运,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的胜利。在追求功名利禄的时代,贺知章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什么叫"智者不惑"。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不争就是最大的争取。
发布于:山东省真正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