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开始,数码产品的升级迭代变得不那么关注实际体验,而是更注重纸面参数与指标提升。从便于宣传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有利于增强大众对“进步”和“优秀”这些抽象概念的认知,但多少会让人觉得有些冰冷,缺乏实感。HiFi也一样,近些年很多产品都向着高素质或符合某种指标的方向前进,虽令市场有了具体的评价体系,但也增加了产品趋同性,同质化愈发明显。
当然,我不是否定硬素质与标准对于声音的影响,但从是否悦耳这个角度出发,其影响的程度却没有想象中那么强,至少审美理念与调音思路的影响会更大些。所以有时候我会庆幸HiFi圈还有一个Final,它的产品虽不会向大众对于正确声音的认知倾斜,但其个性确实带来了别样的美感。而它们最近推出的旗舰级头戴耳机DX6000,正是这种特点的真实写照。
或许受日系“诧寂”美学理念的影响,Final的产品一直秉持着简约干练的设计理念,DX6000也不例外。它的外壳采用铝镁合金材质,并使用CNC一体成型工艺,观感简洁流畅。不过这样设计也不是完全为了外观,铝镁合金较低的重量比使DX6000较之Final之前的产品SONROUS-X与D8000DC有明显的减重,来到了363克左右。
展开剩余88%更轻的重量配合可自由调节的碗面角度、夹持力适中的头梁以及明显做了增厚处理的和纸耳罩,DX6000的佩戴体验可谓相当优秀。尤其是和纸耳罩,它的透气性大幅度降低了佩戴时的闷热感,尤其是夏天,宽厚的和纸耳罩,使得DX6000佩戴舒适又不闷汗,可以做到长久聆听。
与封闭式头戴相比,开放式头戴最大的优势就是声场开阔自然通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朋友喜欢开放式头戴的原因。而DX6000发力的重点就在声场和自然度上,其采用了全新的“Free Air”空气驱动障板技术,将耳机的前后腔全部打通,而非普通开放式头戴那样单纯打通后腔。如此一来气流就能随着完全开放式的声学结构自由流通,从而营造出更为开阔自然的声场。
除了结构层面的改进,对于开放式头戴在使用高刚性振膜时容易出现的高频失真问题,Final也进行了针对性的努力。我们知道,采用高刚性振膜的开放式头戴,虽然拥有着很强的硬素质,但高低频表现很难兼顾,表现出丰腴饱满的低频表现时,高频往往会出现失真过亮的问题。为了打磨掉这些令人不快的高频毛刺,用户通常需要换线或使用控制力更强的耳放,这同时也是动圈单元喜欢使用高阻抗的原因,就是为了提升细节控制力。而在这一点上,Final拿出了他们的理解,也就是“Final transient coil”瞬态动圈技术。其工作原理类似于“一阶分频网络”,Final通过在线圈上增加分频电容以达成对声音的控制,又因为这项技术并不是我们常见的分频段控制而是全频段控制,因此具备动态调节能力,无论声音信号如何改变都能起到平顺声音表现、打磨毛刺的作用。再加上无粘合剂拼接的“FSE发泡硅柔性悬边”与一体嵌件成型技术,DX6000就实现了顺滑、通透还有自然的声音。
不过,从客观角度来讲,这些技术虽然增强了安定性与平顺度,但也很大程度上增加了DX6000的推力需求与控制力要求。普通的便携播放器自不必说,像一般的解码耳放一体机,也难以将其推出完整健康的声音框架。个人认为至少要搭配一台档次不低的解码耳放一体机,比如说钰龙的DA1(最好是搭配电源的满血版)才算是驱动的基本门槛,真正打开声场。不过考虑到此时DA1也已经是榨的比较干的状态,且最终表现也谈不上多么饱满圆润,细微处显得有些松散,因此在我看来想把DX6000真正伺候好还是需要搭配高端的分体式设备。这也就引出了它的适配人群,即已经拥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桌面系统,且对声音有一定认知的高玩。
当然,DX6000虽然对推力有很高要求,但只要满足了推力门槛,它所能给予的反馈还是相当正面的。首先,驱动完善的DX6000,声场相当开阔舒展且宽广,但更重要的是它的声场边际感相当模糊,还具备一种隐隐向外扩张的扩散感。这种声场表现,使得DX6000在演绎大编制古典乐,尤其是一些本身就强调规模感的曲目时,可以营造出的开阔且雍容听感。再加上出色的乐器距离感以及纵深表现,DX6000在演绎大编制古典乐时的表现颇为出色。
除去开扬舒展的声场,低频也是DX6000颇具特点的部分。不过与市面同类产品强调硬素质或质感的方式不同,它的低频更注重自然与弥散感,因此整体更显柔和。至于素质虽不算其强项,但对于下盘空间中向四周扩散的各种细碎的小细节,也会有偏柔和温润的处理,从而营造出一种舒缓、自然且温和的听感。再加上边际感相对模糊的声场描述,使用DX6000听诸如中提琴、大提琴这类强调中低频表现弦乐器时,就能感受到充足的空气感与共鸣感。不仅如此,在聆听偏中低频的流行男声时,这种低频偏柔和的风格,也会尽可能的柔化低频线条,使男声增加磁性,更有娓娓道来的宽松感,令听感更加舒适、自然。
至于中频的风格则与低频相似,同样是强调柔和耐听的类型,但由于整体框架更侧重开阔感,因此会显得稍微平直些。再加上DX6000本身也不是强调密度、厚度的风格,它的人声表现就与清晰凝聚、人声轮廓边缘明显等叙述有一定区别,人声结像会显得比较模糊。但意外的是,这种本该被评价为“糊”的中频人声却具备不错的乐感,在面对多数流行歌曲时都能提供不错的氛围感,听感也是异常细腻,柔和且悦耳。再加上整体耐听平顺,只在部分频段略作挑亮处理的高频,DX6000就表现出相当高的杂食度与悦耳程度,能让人忽略掉对素质的无意义追求,真正投入到欣赏歌曲本身上来。我想这也是Final打造这款耳机的初衷,即不去追求单调无趣的素质提升,而是追求更悦耳的音乐性和乐感。
DX6000虽不强调信息量等硬素质,但其乐感与框架,能与系统的风格与强度深度挂钩,颇有些遇强则强的态度,这也是我为什么会说它只适合设备系统已组建比较完善的高玩的原因。同样的,如果屏幕前的朋友只是在展会或店内使用解码耳放一体机短暂试听,那我想你很有可能只感受到了它的一些特点而非真实水准,毕竟它的推力需求之高与许多以难推著称的平板头戴相比也不遑多让,在推不满的情况下自然也就探索不到真实水平。但说来惭愧,即使我个人使用了手中多套设备与其配合,但也不敢说试探出了它的全部潜力,只能说DX6000具备深度折腾的意义,因此本文的搭配分享就只做个人总结,抛砖引玉,期待更多设备优秀的烧友做分享体验。
首先是钰龙的D39/A39套装。这套系统的体积虽然不大,但得益于甲类放大与黑胶音色的加持,配合DX6000时无论是推力和乐感都比较到位。DX6000在这套系统下,毫无搭配解码耳放一体机时的单薄疲软,全频段的厚度和密度都有可闻提升。尤其是低频的量感和弥散感控制地相当舒适,能在不干涉原本自然柔和的风格上提供舒适氛围感,声场规模也愈发从容。从个人理解来看,这套搭配算是我手中真正做到欣赏DX6000的门槛,价格也适中,可谓良配。
另一套搭配则是TEAC的UD701N作为解码,配合opera linear x mk2胆机耳放。这套系统中,UD701N虽然是解码耳放一体机,但其解码部分的强势,坊间传闻颇广,而opera linear x mk2也是以输出澎湃为著称的胆放。在这套系统下,DX6000原本不算丰腴的低频量感和下潜深度会得到极大加强,尤其是下潜深度的提升相当明显,颇有种拳拳到肉的冲击感,同时对于低频细节的把握,以及力量感的诠释也会有比较大幅度的增强。也正是在这套系统下,我真切感受到了DX6000的潜力。尽管就能量框架而言,不可避免的会往下盘倾斜,但那种汹涌澎湃的听感还是给予了相当强烈的低频表现力,再加上厚度提升明显的中频,以及整体平顺、偶尔会挑亮一番以增强听感的高频,此时的DX6000除了流行表现依旧优秀之外,对欧美流行以及大场面OST的适配性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增强。
最后一套系统是我的美诗PS Audio PerfectWave Transport + PS Audio PerfectWave DAC + 世纪格雷小银狐。PerfectWave DAC作为PS Audio的旗舰解码,在信息量等硬素质方面颇为优秀,不输很多热门解码。而世纪格雷小银狐,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讲过,既能将低阻低敏的平板头戴驱动完善,也能兼顾高阻抗动圈。而DX6000恰好因为瞬态线圈技术的原因,是个将低阻低敏与高阻抗两种特性融合的“怪胎”,这里补充说明一下,DX6000的中低频段是低阻频段,而到了高频,为了打磨毛刺感和高频平顺度,瞬时线圈技术会将阻抗提升到480Ω,这也是它为何难推的根本原因。但在小银狐高达12W的推力之下,DX6000无论高频低频都能以更为完整的状态呈现,其中低频深度虽不及opera linear x mk2驱动时那样深邃,但氛围感和饱满度却相差无二。至于高频则在充分发挥DX6000平顺特点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亮度,弦乐、铜管乐等负责高频的乐器形体也会相对凝聚一些,表现出更强的空气感。而其中频也会在小银狐的BTL模式下,得到不错的厚度与密度补充,在不破坏DX6000原本风味的基础上,令表现更加完善。
就像文章开头说的那样,像DX6000这样有个性,不追求无意义素质且有自我审美理解的产品,是越来越少了。随着商业化竞争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厂家选择了迎合大众,放弃个性。从商业理念来讲,这无可厚非,但从最终表现来看,也令行业愈发沉闷无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Final仍在坚持自己的理念,致力于将技术服务于乐感与音乐性,而非冰冷生硬的硬素质,这一点是令人欣慰的。因此,即使DX6000受限驱动力要求及声音理念的影响,或许难以成为一款被多数人接受的大众向产品,但凭借着宽阔开扬几无边际感的声场、自然柔和的声音风格以及遇强则强的潜力,我仍相信它能成为一款真正吸引到高端玩家的旗舰级头戴。
发布于:河北省真正实盘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